清明节气-防病养生
清明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五节气,清明节又叫踏青节、寒食节、上巳节,是我国传统的祭祀与扫墓的日子,也是中华民族礼敬祖先、慎终追远的纽带。
清明,乃天清地明之意,就中医养生来讲,清明是一个尤其重要的节气,清明养生应“顺势而为”。《黄帝内经》中有记载,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,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,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此春气之应,养生之道也”。清明节气里的养生应顺从自然,抒发阳气,打好一年健康的根基,尤其应注提升阳气。清明时节的阳气大壮对于有慢性疾病的人大有裨益,可以借助天机,把身体调理好。
1.饮食养生
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生发的饮食要避免,重点保护好脾胃和消化道。清明节气,如果肝气过旺,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,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,导致情绪失调、气血运行不畅,从而引发各种疾病。饮食要适度,宜温减甘增辛,少吃动风生痰、发毒助火助邪之发物,如海鱼、海虾、海蟹、咸菜、竹笋、毛笋等,阳气体质少吃热性之物,如公鸡肉、狗肉、鹅肉、羊肉等,肝阳上亢类高血压、头风痛及癫痫病人更不宜吃。
特别强调,竹笋含有难容性草酸钙,肾、尿道、胆结石患者不宜多吃;笋含有较多的粗纤维素,对于胃肠疾病患者以及肝硬化等患者可能是致病因素,容易造成胃出血、肝病加重等,忌讳吃。多吃些蔬果疏泄肝气,如韭菜、白菜、萝卜、西红柿、土豆等,多吃些护肝养肺的食品,比如荠菜、菠菜、山药等。尤其清明荠菜,营养价值高,含蛋白质、磷、钙、铁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等,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、降低血压、健胃消食,还能帮助胃痉挛、痢疾、胃溃疡、肠炎等病的康复。
2.起居养生
清明节气要早睡早起,保护肝气和阳气,晚起会导致阳气欲发不能,进而化为内火,伤及心肺及脑,可引起人心躁、喉干、头昏、目浊等不适。早起后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,可以舒筋活络、畅通气血,畅达心胸、怡情养性、增强抗病能力。中医讲“久视伤血,久卧伤气,久立伤骨,久行伤筋,久坐伤肉”。
清明节气,气候变化多端,早晚温差大,春瘟流行,早上出门上班是穿一件风衣,注意保暖,中午感到热时,可脱掉,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,有效预防感冒。“春捂”要根据自己体质和气血情况,因人而异,防寒保暖,抵御外邪侵袭,忌讳久卧。
3.疾病防控
清明节气,或风和日丽、春光明媚,或阴雨连绵、冷风阵阵、寒气袭人,清明节气正是湿热邪毒如致病微生物、细菌、病毒等开始活跃的节点,做好春瘟传染病预防工作,预防扁桃体炎、支气管炎、肺炎、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,预防白喉、猩红热、百日咳、麻疹、水痘、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性疾病,尽量少出入公共场合,尤为注意“病从口入”。(祝乐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