锦旗故事丨中西融合双管齐下,耄耋老人重获健康
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,它们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,是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场所。当淋巴结受到炎症感染、内外因素刺激、肿瘤细胞扩散、反应性增生等长期刺激后,会逐渐增大,超过正常范围,这被称为淋巴结肿大。
前段时间,82岁的万爷爷因“间断低热2月,伴多发淋巴结肿大1月”于我科住院。经过一个疗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,患者肿大的淋巴结明显缩小,发热症状消失,咳嗽、咳痰减轻,胸部闷痛缓解,体力恢复明显,生活质量显著提升。他感慨道:“没想到中药和西药配合效果这么好,现在淋巴结不肿了,呼吸顺畅了,身上也有劲儿了!”出院后,万爷爷家属给我们送来一面红彤彤的锦旗表示感谢!

病情复杂,多症并发
万爷爷既往有高血压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肺源性心脏病、甲状腺结节等病史。2024年10月起,他反复出现咳嗽、胸闷、低热等症状,并发现左侧腋窝、腹股沟等多处淋巴结肿大,最大直径达4cm。多次在外院住院使用抗生素治疗退热效果不佳,病情反复,十天左右复发一次,痛苦不堪。持续低热、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仍困扰着他,同时还伴有下肢水肿、咳嗽咳痰等,于是来到我院就诊,通过望闻问切,观其舌脉发现舌苔厚腻稍黄,舌下络脉瘀堵,脉沉细。中医四诊合参,辨病为“瘰疬”,辨证为“气虚血瘀证”。
“瘰疬”在祖国医学中通常指淋巴结肿大或结核性淋巴结炎,多因气滞、痰凝、血瘀所致。万爷爷有慢性阻塞性肺病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病史,长期肺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肺气不足,进而影响气血运行。肺主气,司呼吸,肺气虚则不能推动血液运行,导致血瘀。同时,肺气不宣,津液不布,聚而成痰,久而化热导致痰热蕴结。另外,万爷爷下肢水肿和静脉曲张伴有瘀斑,说明气血运行受阻,肺为水之上源、肾为水之下源,肺肾双亏,水湿停滞,血瘀与痰湿相互胶着,阻滞经络,或结于腋下,或聚于腹股沟等少阳经循行之处,形成肿大淋巴结(瘰疬)。
精准施治,双管齐下
曾英坚主任医疗团队采用“西医控症+中医调本”的综合方案:
西医治疗:头孢呋辛抗感染,氟康唑预防真菌;
中医中药:以“活血行气、清热化痰”为法,自拟中药方剂,方含浙贝母、猫爪草化痰散结,红花、赤芍活血化瘀,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莲清热解毒,山药片补益脾肾,陈皮、法半夏健脾燥湿化痰等。几剂汤药下去,咳嗽、咳痰、气喘明显缓解,后续于原方中加入鹿角胶以温阳补肾,增强患者体质,兼顾扶正祛邪。
同时治疗期间,以科室协定方“四黄水密散”进行中药塌渍疗法外敷于肿大的淋巴结表面以局部清热解毒,配合微波治疗促进药物吸收,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,患者肿大的淋巴结从入院时的鸭蛋大小缩小到摸不到。

专家点评
曾英坚主任医师总结道:“老年患者多属本虚标实,既往多次抗感染难以根治,病情反复,中医从整体调理气血、化痰散结,辅助中医外治之中药塌渍疗法,西医精准控制感染,二者双管齐下,标本兼治,能有效改善预后。”在中医中药治疗中紧扣“气、血、痰、热”四端,中药汤剂联合中药塌渍活血化瘀疏通经络,清热化痰肃降肺气,补益脾肾固护根本,最终达到“气行血活、痰消热清”的疗效。
中药塌渍疗法其历史源远流长,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“病在骨,淬针药熨”的记载,这里的“药熨”就类似于现代的中药塌渍疗法。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,经过辨证论治,将中药碾成粉末,或制成膏剂、散剂等剂型,用醋、酒、水等液体调和后,均匀摊在纱布上,贴敷于患处或特定穴位,然后用纱布包扎或用胶布固定,通过药物渗透和温热刺激等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。具体作用机制如下:
①药物渗透:中药塌渍疗法通过皮肤渗透,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,避免了口服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破坏,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。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直接渗透到皮肤、肌肉、经络等组织中,发挥治疗作用。
②经络调节:人体经络系统是一个遍布全身的网络,内联脏腑,外络肢节。中药塌渍于特定穴位或经络部位,药物的刺激和药性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,调整脏腑功能,调和气血,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
③温热刺激:在塌渍过程中,药物和敷料本身可产生一定的温热效应,使局部血管扩张,血液循环加快,促进药物的吸收和代谢,同时也能缓解肌肉痉挛,减轻疼痛。
在临床应用中常根据不同的病症和治疗目的,中药塌渍疗法所选用的药物也有所不同。此次选用我科特色协定方“四黄水密散”为万爷爷进行中药塌渍疗法。由大黄、青黛、芒硝、冰片等中药组成四黄水密散,打粉研磨与醋根据一定比例调和成稠糊状,起到清热解毒、散结消肿之功效。

作者:梁桢尧 邓少兰
编辑:周云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