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学查房丨我在血液病科规培学习的那些事
我是一名2023级中医内科学研二的学生,在近2月血液科轮科期间,科室每周开展的教学查房中,我感悟颇多,教学查房如同一堂堂生动的临床思维训练课,让我深刻体会到从书本知识到临床实践的跨越式成长,每一次查房,都是知识的盛宴,是思维的碰撞,更是我对血液病认知不断深化的阶梯。
教学查房伊始,规培生进行病史汇报,学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病史,并对这段时间的治疗疗效做出总结,提出自己的见解,从病史采集到疗效追踪全流程参与,这不仅考验我们收集、整理信息的能力,更让我们学会从繁杂的临床资料中提炼关键信息。
在本周二的教学查房中,我作为一线医生,汇报一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病史时,我需要详细梳理患者的症状表现,如贫血导致的乏力,出血倾向引发的皮肤瘀点、瘀斑,以及感染相关的发热等情况,同时准确记录患者的既往史、家族史等信息。这一过程让我明白,细致入微的病史采集是诊断疾病的基石。

随后,我的带教老师从诊断、治疗、中西医结合方面进行深入探讨,详细给我们讲解了如何依据血常规中全血细胞减少的特点,结合骨髓穿刺及活检结果,判断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程度,同时与其他可能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相鉴别,这让我深刻认识到,准确的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,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解开疾病谜团的关键。治疗方面,老师介绍了西医针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抑制治疗、促造血治疗等方法,以及这些治疗方案的适应证、禁忌证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,同时深入探讨了中医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。中医认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属“髓劳”范畴,其发病与脾肾亏虚、气血不足等因素密切相关。通过辨证论治,采用补肾健脾、益气养血等治法,配合中药方剂及针灸等疗法,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,促进骨髓造血。
教学主任通过该典型病例引导在场规培生如何进行规范的四诊合参,同学们围绕“脾肾亏虚”辨证思路展开讨论,现场演示脉诊手法时,师生互动热烈,多名学员主动实操并获逐一点评。教学秘书指出同学们在查房中表现不足的地方,总结强调“中西医结合诊疗融会贯通过程中的整体思维培养”。教学相长的氛围贯穿全程。

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理念,让我看到了医学的多元性和互补性,深刻体会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疾病的独特优势。西医治疗在短期内可迅速控制病情进展,如免疫抑制剂可抑制异常免疫反应,促造血药物可刺激骨髓造血细胞增殖,然而往往伴随着一定的不良反应,如牙龈增生、肝肾功能损害等。而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,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、气血运行,改善患者的体质,提高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。中药不仅可以减轻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,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西医治疗的疗效,中西医结合并非简单的中西医药物叠加,而是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,实现优势互补,为患者提供更优化的治疗方案。
在查房过程中,规培生、带教老师、教学秘书、主任及其他学生共同参与,每个人的相关思考和升华,更是为教学查房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,大家各抒己见,从不同角度对病例进行分析,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研究心得,这种思维的交流与碰撞,让我拓宽了视野,学会从多个层面思考问题,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。
在教学查房中,通过参与病史汇报、病例讨论等环节,我学会了如何从临床症状、体征和检查结果中分析问题、提出假设,并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来验证假设,这种思维方式将贯穿于我今后的医学学习和实践中,帮助我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。
在血液科这两个月学习,以及每周1次的教学查房中,我收获颇丰,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,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,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,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。我相信,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和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,我们一定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祉。
江西省中医院血液病科自建科以来秉承医教研一体化发展理念,注重医疗技术的精进、教学质量的提升及科研创新的推动。通过临床实践促进教学,以科研成果反哺医疗,形成良性循环,旨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,推动学科持续发展,惠及广大患者。随着2024年8月我科整体搬迁至西湖院区的新势头,教学查房在曾英坚主任带领下,几乎每周如火如荼开展1次,以中西融合观念为基石,启发学生思维,激发学习兴趣,培养表达能力,坚定中医信念,带教了一批批优秀的中医学子,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。
作者:杨敏涓 吴欣平
编辑:周云龙